中國歷來無論是博物館還是博物館展示柜都比較守舊,形式不夠多樣化,許多年輕人不易接受,提到博物館都是一些守舊,古老神秘的東西,我覺得要從內容上更新,博物館展示柜也要更新,要獨特設計制作,通過博物館展示柜的通明度,多角度,3D化來制作,也要貼近生活,簡單大方鮮明。舉個例子說明下現在博物館的缺陷。
一年暑假季,深圳市“第二屆走進博物館”活動中,越來越多的深圳中小學生開始自覺走進深圳博物館、中英街歷史博物館、東江縱隊紀念館、南頭古城博物館等深圳市20家最具特色的博
物館……然而,超過6成去過深圳博物館參觀的市民都反映:深圳的博物館文物展示單調乏味,即便是一些熱門大展、特展,看到的也多是“熱鬧”而非“門道”。如何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讓文
物展覽“活起來”?如何讓參觀者充分了解、學習文物背后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這是自2009年我國實現“博物館免費開放”之后,文博界面對的又一課題。
嚴峻現狀:展覽形式不夠生動
家住龍崗的張英女士上周末特意帶她讀一年級的兒子何迪來到位于市民中心東翼的深圳博物館新館觀看“松石間意——巴蜀地區典藏古琴精品展”、“得大自在——乾隆時代的皇家風采”
文物展。利用暑假讓孩子增進歷史文化知識是她的初衷。然而,事后當記者問及觀展心得時,7歲的小何迪卻是一臉茫然,他說自己只記得古琴展大廳里那把可以隨便撥弄的琴。“聲音蠻特別
的。”何迪說。
無獨有偶,10歲的張帆在看完“古琴展”之后也表示,展示牌里有很多“不認識的字”,沒辦法完全了解文物信息。張帆還告訴記者,盡管博物館配有講解員,但平常卻“不太容易碰得到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不光是青少年到博物館觀展有障礙,很多成年觀眾對這種“櫥窗式”單一的展覽方式也頗有微詞。
“通柜、實物加說明牌的展覽方式難以詮釋展品的內在美,難以吸引生活在信息時代的觀眾。”深圳資深藏家游永平說。
對于觀眾的抱怨,深圳博物館副館長郭學雷大方接受。他承認,這確實是博物館工作沒做到家。“一個好的展覽需要配備專業的學術團隊,把研究工作做透,這樣方能挖掘出有效信息和
故事傳遞給觀展者。”郭學雷說,“現代化的展覽手段,如多媒體技術、配套講座、體驗式作坊等均建立在對文物深入研究基礎之上。不僅如此,新的展示手段也需要時間和資金投入,未來
博物館改革路漫漫。”
國外經驗:傳達藏品被創造時的激情
如何讓文物活起來?說到底,這是一個博物館展覽策劃和教育推廣問題。深圳市文物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劉濤說,二三十年前,內地博物館觀眾少,不少博物館就是“文物倉庫”。而現在
,隨著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增長,對博物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2009年全國博物館、美術館免費開放之后,如何辦展、辦好展的問題逐漸浮出水面。”劉濤說。而這個問題,國外的
博物館早在幾十年前就遇到過。
中英街歷史博物館館長孫霄給記者推薦了一本書——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前館長托馬斯·霍文所著的《讓木乃伊跳舞》。1967年霍文接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一職并引導了一場革命
?;粑奶岢?ldquo;博物館是民主的接生婆”的主張,倡導“博物館現代化=學術+大眾”的模式?;粑恼f:“要傳達藏品被創造出來的那個時代以及創造者們的激情。”而要點燃觀者心中的“激情
”,務必以人為本,“利用所有可能的技術服務公共教育——電子媒體講座,新的燈光——通過一切可以想見的手段,使不同年齡的觀眾都能接受、并享受他們在博物館的所見所聞。”
如今,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親民性”讓孫霄驚嘆。曾多次參觀該館的孫霄告訴記者,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針對不同的參觀人群提供差異化的服務。“比如語音導覽設備,中小學生是一種
,成年人是一種,學術研究者的又是一種。”孫霄說,“不僅如此,大都會還擁有十幾個與館藏文物配套的圖書館,這些圖書館全部免費向公眾開放。如果有人想研究文物,通過預約甚至可
以將文物上手把玩。”
英國V&A博物館館長馬丁·羅斯曾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透露,V&A一度也遭遇過“觀眾危機”,門可羅雀。博物館改革展覽機制之后才恢復生機。他說:“博物館必須以觀眾為主導,了
解觀眾對什么樣的事情有興趣,然后再把推廣教育的內容融合進去。V&A的做法是策劃一系列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展覽。”
新的進步:為青少年提供“延伸服務”
深圳博物館館長葉楊表示,應該說國家層面對“文物展活化”已有高度認識。
在解決“讓文物展活起來”這個問題上我國已有城市先行先試,摸索出一條新路。葉楊告訴記者,2008年杭州在全國率先策劃開展了公益性博物館的“青少年第二課堂行動計劃”。博物
館的教育功能得到了凸顯。杭州各大博物館推出了一系列針對青少年特點的展覽、活動及送展上門、送講座上門等延伸服務。
郭學雷曾于2012年到杭州調研“第二課堂”,他感嘆說,杭州這項工作開展得“非常到位”。郭學雷舉例說,比如杭州歷史博物館舉辦《含情的落英——豐子愷作品展》時博物館就會配
合展覽在活動廳開辟場地,請觀看展覽的學生畫“觀后畫”。再比如,杭州歷史博物館針對《古代印刷展》,特別開辟“雕版印刷”的相關體驗活動。
不僅如此,郭學雷介紹說,杭州市還給中小學生發放類似“博物館護照”的小本子,學生每次去博物館觀展都可以蓋章,“博物館和博物館之間還有競爭,每年每家博物館吸引學生觀眾
的數量都是年末杭州各大博物館考核的重要指標。”深圳博物館館長葉楊指出,杭州的“第二課堂”將中小學生素質教育和“文物展活化”結合起來,相互促進,充分發揮了博物館的“社會
教育功能”,值得借鑒。